大蒜是舶来品
大蒜原产于在西亚和中亚。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被扣押在匈奴,在那个苦寒之地,为了能活下来,当地的“葫蒜”成了他的救命稻草。这种神奇的东西不仅可以食用,还能治疗腹泻等疾病。于是,张骞就把它带了回来,葫蒜很快就在中原大地普及开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区别,舶来品“葫蒜”被称“大蒜”,原产于我国的“薤”指的是小蒜。
诸葛亮和大蒜的渊源
大蒜治病的历史也很悠久,有“地里生长的青霉素”美誉。诸葛亮在其养生之道中很重视食用大蒜。说来有因。当时,他曾率领百万大*南征,擒拿孟获,由于孟获暗施*计,把诸葛亮*马诱至秃龙洞,此地山岭险峻,道路狭窄,常有*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蜀兵都染上瘟疫,面临不战自溃的危险。一位老者向他献上解救之计,说:此地有哑泉、灭泉、黑泉和柔泉四眼泉水,人若饮之,无药可医;又瘴气密布,人若触之,乃可致死。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其草庵前有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口含一叶瘴气不染,诸葛依言而行,果真全*得以平安。后得知“韭叶芸香”就是大蒜。原来,大蒜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每株九片叶子,故名九叶芸香,即“韭叶芸香”。远近闻名的大蒜
古印度人经常吃大蒜,认为可以增进智力。古巴比伦人已经大规模种植大蒜,并把这种辛辣的食物当成“神物”崇拜,从国王到老百姓都喜欢吃大蒜。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们会大量食用大蒜,说这样能够增加耐力。跑累了就往嘴里塞一颗大蒜,蹭地一下就精神了,想想那画面也是很精彩。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也把大蒜发到了每个工匠手中。著名的胡夫金字塔,至少有几十万的工匠修建,这些人居住和生活在建筑工地附近,拥挤不堪,经常会有传染病流行的危险。于是,法老花费重金购买了大批大蒜,工匠们吃了之后,预防了疾病,还增强了体质。
在古埃及的医学文献中,至少在20多处记载了关于大蒜的医疗作用,头疼、喉咙疼、身体虚弱等等,都可以靠吃大蒜解决。
中世纪的欧洲,卫生状况极差,而人们完全不懂该怎么提高自己抵抗力。但是发现嗜吃大蒜的人,往往能躲过很多流行病的侵害。最爱吃大蒜的是罗马尼亚人,除了每天大量食用大蒜外,还有不少人在万圣节的时候,把大蒜汁涂在家中的角落里,保护家人不受邪灵的侵害。罗马尼亚人表示,他们的出生、结婚和死亡,很多都遵循着传统的仪式,这些仪式背后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大蒜。
欧洲其他国家,也把大蒜融入到了自己的美食当中,比如法国著名的蒜香焗蜗牛就是招牌菜。比如上档次的“普罗旺斯风味”菜肴,多是大蒜味。
科学烹饪保留大蒜的杀菌作用
众所周知,大蒜的杀菌作用和其特殊风味来源主要是大蒜素。但新鲜大蒜中并不含有大蒜素,只含有产生大蒜素所必需的蒜氨酸和蒜氨酸酶。这两种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大蒜素。但如何才能让大蒜产生更多的大蒜素呢?
有国内的实验室研究显示,与蒜末和蒜片相比,蒜泥最有利于大蒜素的合成。随着时间的增加大蒜素的合成量也有所增加,在室温下1至2小时左右蒜片、蒜末和蒜泥的大蒜素含量会达到峰值。
另外,高温的煎炸和漂烫会对大蒜素产生破坏。所以,如果只是追求风味,可以将大蒜煎炸炝锅,但是如果想摄入更多的大蒜素,应尽量将蒜捣碎并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用。
杨益华/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精彩科普“三减三健”三健咋健“三减三健”“三减”咋减健康要加油膳食要减油
有趣的“数九”习俗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