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快看,我的豌豆长高了”“喏,我的青菜可以收割了”“我的萝卜这么大,肯定很鲜美”……连日来,绍兴市上虞区汤浦镇中心小学“悦动馨园”劳动实践基地内,喜悦和自豪的言语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是该校落实“双减”政策后的一个缩影。汤浦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镇学校,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路径?该校专门开辟出余平方米的“双减地”,将学生的劳动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认知导向感知,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本领、掌握技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粒种子埋下希望,一件农具获得体验,一篮果蔬学会分享,通过‘三个一’工程,立体式推进素质教育,‘双减’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本校特色的新路径。”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学校角落有一块空地,长年来杂草丛生,鲜有人踏足。改变源于“双减”政策落地,去年9月,校园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开荒行动。“清理建筑垃圾,锄草,开垦,分地,一气呵成。”汤浦镇小倪老师回忆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我们班分到了7畦地,学生们都很兴奋,但兴奋之余种什么种子给大家出了难题。”六(2)班毛老师说,是学生郭同学自告奋勇,从家里带来了油麦菜、白菜、南瓜、冬瓜、大蒜等种子,将7畦地种得满满当当。“种子播下后,学生们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双减地’走走看看,希望种子快快长大。”
镰刀、锄头、铁锹……为满足学生的劳作需求,学校专门拨出资金购置了一批劳动工具。“琳琅满目的劳动工具,一开始我们很多都叫不上名来,更不用说熟练使用了。”学生徐同学笑着说。针对这一现象,劳动实践辅导员带领学生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在“体验”工具中来认识农具,对形式、材质、功能的领会完全来自个人的实践。“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变,从实践中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这其实就是‘活教育’理念的实践。”倪老师解释道。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4个多月过去了,“双减地”迎来了丰收季,青菜、萝卜、油麦菜……各色果蔬陆续进入成熟期,收割声、叫卖声响彻校园。为力拓“双减地”的教育影响空间,学校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跳蚤市场”将部分蔬菜进行统一售卖,体验父辈人种田赚钱的辛苦;另一方面将部分蔬菜赠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将成熟的蔬菜带回与家人一同品尝收获的喜悦。
接下去,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双减地”各项制度,通过开展“劳动最光荣”“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蔬菜成长日记”等主题活动,把“双减地”打造成师生的成长乐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