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1
自从买了新房,胡晓雯觉得自己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老公崔宸是公职,本来,胡晓雯与崔宸住的是单位职工宿舍,一室一厅,虽然窄了点,但两口子住并不拥挤。
去年年根,崔宸的爸爸在老家帮人拆房子,天降横祸,被一块突然掉下的水泥板砸中,当即没了气息。得到消息时,胡晓雯正陪着小姑子崔曦,在县百货大楼选嫁妆,看好的红绸被面才扯了一半,也顾不得店主的咒骂,忙不迭失地打车赶了回去。
公公下了葬,本来定在腊月二十六出嫁的崔曦,也取消了婚期,在家陪着老妈,直到今天春天才嫁到婆家去。
姑娘出嫁,老伴儿也走了,两个儿子又不在身边,婆婆孤单一人,吃饭糊弄得离谱。煮上一锅米饭,上顿热,下顿热,饿了就吃一口,不饿就不吃。
很快,婆婆就把自己折腾得发如枯草,面色焦黄,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酸。已在县城安家的哥哥崔宇说,崔宸早晚也得买房,不能一直住宿舍,索性把老家的房子卖了,他也帮着出点儿钱,帮崔宸在县城买一套三居室。
崔宇还特意说明他出的钱不用胡晓雯还,只要把老妈接过来,和崔宸胡晓雯一起住。按照当地习俗,大多数父母老了,都是跟着小儿子过。既然崔宇愿意出钱,胡晓雯就做了个顺水人情。
晓雯妈不乐意,说她这是自讨苦吃,和婆婆住一起,以后有的是麻烦。胡晓雯跟她妈说,婆婆很可怜,不接过来会让人笑话。再说婆婆和哥哥都愿意出钱帮衬,房产证上写的又是崔宸的名字,里外看她都不亏。
实录2
县城的房源宽裕,很快他们就买上了一套精装的大三室。崔宇开车回家,把暂住在妹妹家的婆婆,风风光光地接进了城。乔迁之喜,崔宇一家三口,崔曦两口子,都来到了新房,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
吃过晚饭,崔宇说明天要上班,就带着嫂子和孩子回家了。崔曦两口子离得远,只能住下来。哥哥嫂子走后,崔宸和崔曦,就陪着婆婆钻进卧室里,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起来,留下胡晓雯一个人,默默地收拾残局。
虽然吃的火锅,不像炒菜那样油腻,可满桌的大小盘蝶,筷子勺子,还有散落在桌上桌下的酒瓶,烟头烟灰,不花上一个小时也是收拾不完的。
胡晓雯本想喊崔宸帮忙,但她看到母子几个正聊在兴头上,尤其是看到婆婆脸上那久违的笑意,她实在不忍打扰,就扎起围裙,一个人拾掇起来。
卧室里的人出来去卫生间,就好像没看见胡晓雯一般。只有崔曦对胡晓雯说,二嫂,忙了一天也挺累的,辛苦你了。
说完,她就跑到卧室里继续神侃,都没说给胡晓雯搭把手,帮着干点。这一刻,胡晓雯觉得自己就像个外人。不,本来就是外人,人家才是一家人。
胡晓雯洗漱完,腰酸背痛地准备休息。崔宸在外边喊,晓雯,热水器里没有热水了,你去厨房烧一壶过来,让小曦两口子洗漱。
胡晓雯不想绝崔宸的面子,虽不情愿,她还是爬起来把水烧了,顺带拿了两条新毛巾和新牙刷。崔曦直夸二嫂细心,胡晓雯牵强地咧咧嘴。
胡晓雯本来以为,搬进新房就是换个地方过日子,婆婆来了也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可事实证明,她想得太简单了。
实录3
婆婆不会烧菜,油麦菜能做得像草一样难以下咽,就连炒个鸡蛋,都能糊得直冒烟。不过婆婆命好,年轻时崔宸奶奶做,婆婆打下手。接着小姑子崔曦做,现在轮到胡晓雯了。
胡晓雯初中毕业,也没有正式工作,崔宸就把她介绍到单位食堂去做饭。单位的人不多,还有一些长期下乡,胡晓雯只需要周一到周五做几个人的午饭,很轻松。
大部分时间,胡晓雯都是呆在家里,说得好听是陪婆婆,其实是伺候婆婆。没在一起生活过,胡晓雯不知道婆婆以前怎样。可自从生活在一起后,胡晓雯发现婆婆自己不会烧菜,但对吃却十分讲究,嘴巴挑剔得很。
肉煮得老了还是嫩了,放了八角还是陈皮,她一口就能吃出来,满意就不吱声,不合胃口就要把胡晓雯数落一番。
本来胡晓雯在崔宸单位吃完午饭,顺便给婆婆带点回来,婆婆却说她从不吃剩菜。没办法,胡晓雯还得再给她做一顿。
胡晓雯找崔宸诉苦,崔宸说他妈是富家小姐出身,一直都这样。他奶奶,他爸爸,还有他妹妹都没说什么,怎么到你胡晓雯这,就成问题了?一家人,没事多做一顿饭而已,有什么好抱怨的?
胡晓雯心想,人家都是婆婆给儿媳妇做饭,她这婆婆可好,年纪轻轻的,她就得伺候着,做崔家的媳妇可真不容易。可是很快,胡晓雯发现,不是崔家的媳妇难做,是她难做。大嫂受到的待遇和她完全不同。
实录4
大嫂大学毕业,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工作体面,待遇嘛,在这个小县城,也算得上是高薪了。每个周六,哥哥一家三口都会来吃饭。
婆婆平时吃完早饭,什么也不管。可一到周六,婆婆一大早就会去早市,大包小包地往家买,水果蔬菜,鱼虾肉,都是最新鲜的。
胡晓雯做菜的时候,婆婆也是在一边指指点点。你嫂子吃东西细致,你记得把虾线都挑出来,你哥哥不爱吃酸的,凉拌干丝的时候千万别放醋。
哥哥一家来了之后,嫂子也只是过来问问要不要帮忙。胡晓雯客套地说自己能忙过来,嫂子就心安理得地坐在沙发上吃水果,看电视。
婆婆则坐在一边,给他们削个苹果,切个橙子,笑眯眯地问东问西。还说胡晓雯心粗,让嫂子给胡晓雯传授点经验,好早点给她再添个孙子。
胡晓雯边做饭边看着这一切,心中十分不爽。不就是看嫂子比我有文化,家境比我好嘛,也犯不上这么讨好吧,我辛苦伺候你们一大家子,也没见你念我个好,偏心!
吃过饭哥哥嫂子走的时候,婆婆还把吃不完的水果,一股脑都塞到哥哥手中,说他们两口子平时上班忙,不去早市,买不到这么便宜又新鲜的水果。
人家妈妈疼儿子,胡晓雯能说什么?只是独自收拾碗筷时,想起她亲妈当初说的话,不由得心中泛悔,可如今走到这步,后悔也没用了。她既不能把婆婆赶出去,也不能不让哥哥嫂子登门,只能自己扛着辛苦,把委屈吞进肚里。
实录5
好在婆婆搬到县城后,认识了不少聊得来的阿姨,还组了一支鼓乐队,偶尔出去表演赚点钱,渐渐地走出了老伴去世的阴影。
崔宸说他妈心情好了,有胡晓雯一大半的功劳,得到老公的肯定,这让胡晓雯的心中稍安一些。那天,外面飘着雪花,婆婆要出门演出,到单元门口时,被门槛绊了一下,顺着台阶就摔了下去,左腿轻微骨折,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周。
这下胡晓雯更忙了,大冬天的,每天回家熬骨头汤,装进保温桶带给婆婆吃,还要给婆婆清洗换下来的衣物。刚巧赶上那几天,哥哥一家三口在巴厘岛度假,婆婆怕他们担心,不让告诉。
崔宸白天下乡,胡晓雯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再加上婆婆腿疼得整天愁眉苦脸,为了分散婆婆的注意力,胡晓雯还得不停地和她聊天。一周后婆婆出院回到家,胡晓雯感觉自己的身体都快散架了。
出院那天,哥哥嫂子才度完假,来看婆婆时,他们带了两盒保健品。见到哥哥嫂子来,婆婆一直痛苦的脸舒展开来,有了笑意。她一边留哥哥嫂子吃饭,一边指挥着胡晓雯去买菜,完全不管她累不累。
胡晓雯强打起精神,在厨房里坚持着。不知道是太累了,还是心里不满,胡晓雯切胡萝卜时,把手切了一个口子,血流了出来。
听见胡晓雯的哎呀声,哥哥嫂子都过来看,婆婆也拄着拐杖过来了,看了之后拿出创可贴,亲自给胡晓雯包扎,咂着嘴说,你和胡萝卜有仇呢,下那么大力。
胡晓雯见婆婆给她包手指,横着竖着贴了四五块创可贴,认真细致的样子,让她心里有点感动。哪知道,婆婆贴完之后说,这个创可贴是防水的,不妨碍你做菜。胡晓雯一听,心里拔凉,脑门却冲上一股热血,把菜板一拍说:我都这样了,你还让我伺候你们,是不是太过分了?
婆婆说,你怎么这么说话?不就切个小口嘛,这一大家子都等着吃饭呢,你呀得跟你嫂子学学,别那么矫情……
胡晓雯喊道,我矫情?哪天不是我辛辛苦苦伺候你们?你们吃完一抹嘴,我还得里里外外地收拾,我做这么多,难道还比不上那两盒保健品吗?说完,胡晓雯没有顾及任何人,推门而出,跑回了娘家。
实录6
第二天,崔宸扶着婆婆过来,说要接胡晓雯回去。晓雯妈一看,也没客气,直接问罪,这是没人给你们做饭吃了,想起我家晓雯了?我告诉你们,让晓雯回去也行,你们必须分开过。
婆婆不解,晓雯妈接着说,你不是觉得你大儿媳妇好吗?那你就去和你大儿子过,我们家晓雯可不是听你们使唤的保姆!
婆婆也不示弱,你不要调拨离间,晓雯嫁到我们家,就是我们家的人。谁拿她当保姆使唤了,一家人谁多做点少做点,犯得着这样斤斤计较吗?
胡晓雯本以为婆婆是来道歉的,一听婆婆的话,再看看这态度,哪有什么诚意,分明是来兴师问罪的。你们不好好给我道歉,我还就不回了!胡晓雯也较上了劲。崔宸和婆婆碰了一鼻子灰,怏怏而归。
傍晚时分,胡晓雯在床上躺着,突然觉得小腹痛,接着身下开始出血,她妈一看慌了,赶紧给崔宸打电话。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胡晓雯已经怀孕两个月,因胎盘不稳,孩子流掉了。
胡晓雯为这猝不及防的意外,伤心不已,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这个孩子他们要了两年,可还没等见面就没了。崔宸也在一边抱着头,痛苦不迭。
这时,崔宸的电话响了,是婆婆打来的。
实录7
胡晓雯以为,婆婆肯定会哭闹一顿,然后再把她数落一番。哪知道婆婆却对崔宸说,孩子没了可以再要,当下最重要的是晓雯的身体,你把她接回来,别让她回娘家了,她家的老房子供暖差,她现在可不能凉着。
在医院观察了一夜,第二天崔宸说把胡晓雯接回家休养的时候,晓雯妈也没有阻拦。胡晓雯一进家门,就闻到一股浓厚的鸡汤味,嫂子和小姑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婆婆已把电热毯插好,上面是刚换过被单的棉被,胡晓雯钻到被子里,热乎乎的,心中不觉泛起一股暖意。
又听婆婆在厨房对小姑子说,你去买点枣回来,放到鸡汤里,对了买小灰枣,甜,你二嫂爱吃那个。
小姑子刚出门,婆婆又对嫂子说,晓雯体质不好,趁这次给她调理调理,光喝鸡汤不行,你明天去超市买点猪手回来。听着婆婆在外面絮絮叨叨,胡晓雯不觉地笑了,心中的那点委屈顿时都烟消云散。
不管过去是婆婆偏心,还是她胡晓雯矫情,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家人就是这样吧,纵使有不满,有情绪,有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小问题,还是要纠缠在一起,没事时找点事,真有事了,又互相帮衬。
没有永远的甜蜜和谐,也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于老人而言,对谁好一点,对谁淡漠一点,目的都是希望一家人齐齐整整,做儿女的,懂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