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这一话题,直到看到了一份面试复盘,这一问题赫然在列。对于这类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回答,每个答案中均会蕴藏着一段属于自身的故事。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的奶奶。为何会认为对我影响最大?因为她是将勤俭、付出印刻在骨子里的人,她既喜欢言传更能够身教。
她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年的乡村,那时候的人口*策是鼓励生育,各家各户响应着国家“人多力量大的号召,奶奶家中总计10个孩子,8男两女,她排行老六。
她小时候应该吃过很多苦,没有经受过教育的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盲,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会写自己的姓名而已。
大概在她23岁时,经过媒人的介绍,她认识了我爷爷,一个乡里的穷教书先生,30岁的时候,她便有了3个孩子有待抚养,那时候的家里,还是泥瓦房,那时候的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靠老天赏饭。
自打我记事起,我便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的,爷爷教导我勤奋学习,奶奶负责我饮食起居,爷爷有知识,教会我的是学习上的事,奶奶有阅历,教会我的是学习外的事。
重视学习
从小到大,我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考大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这句话很伤感,伤感中又不乏真实。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我总会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边写着作业,边聆听着她这样的唠叨,那时候,皱纹还没有爬满她的面庞。
她为人异常得节俭,但是对于儿女的教育支出,她却毫不含糊。常听到她如此教育儿孙们:钱应该花在刀刃上,教育花费不得含糊;人是活后代的,给后代的教育花钱,是最正确的事。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没有经受过正统教育但却对教育充满敬重的人。
为人节俭
她的节俭是发自骨子里的,是周围人有目共睹的,是不因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她现在还保存着捡瓶子的习惯,家里也仍旧保留着一隅之地供她摆放捡来的可换钱的垃圾;一双袜子在她那里总能穿很久很久,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她而言仿佛真实存在一般;她到现在为止都不吃肉,任谁劝都没用,她说这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但我知道,这是她长久以来向生活妥协而来的陋习。
今日与她整理了家里的废品(如下),满车的废品,均来自于平日里的积攒。我不知道她究竟积攒了多久,我也不在意满满一车仅仅换了17元的结果,我只知道,这符合她一贯以来的作风,这是没有文化的她在对我进行的言传身教。
在她的影响下,从小我便养成了节流的意识,学会了“正确有度”地花钱,学会了大事情上的慷慨与小细节处的节俭并不冲突,懂得了节俭虽不至于迎来富有,但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贫穷。
如今的我,已经有能力去逃离贫穷,也有心力,去维护住这份传承。
忘我奉献
奶奶的一生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在不同阶段,她总是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
对外,她是一个自私的人,但对内,她是无私的表率。已然80岁高龄的她,仍坚持一年四季经营着她的菜园子,家里亲戚来的时候,她总会热情的给亲戚装满菜;她从来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但是对于后辈们及爷爷的生日,她总会牢牢记住;她积攒下来的钱,总是会以各种原因借给后辈而不求偿还。
后院的油麦菜
后院的菠菜
早已过了该退休的年龄,但心里却总是怀揣着事,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她让我看到了奉献的力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家庭何以幸福的缘由。
品质传承
很懊恼,随着时间的流逝,冲淡了我儿时以来的诸多回忆。我努力去回想,却也只能忆起一星半点:那时候的她,还没有那么多的白发;那时候的她,视力还没有现在这般差。
她并没有意识到她起到的模范作用,因为她的所作所为都是无意识的,是在她看来理所应当的。她没有经受过素质教育,但她完全有资格,成为家族后辈们行为上的导师。
言传身教,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吸收传承,是最热忱的学习行为。
只愿时光,慢些走,让我,多学点,让奶奶,多教点。
往昔,我还年少
今朝,你已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