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麦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深圳商报副刊从不隔夜的爱读创 [复制链接]

1#

李倩文/图转眼就大暑了,天越来越热。大热的天,热汤面是吃不了了,吃出一身汗来,总觉得不爽利。大鱼大肉也没胃口,关键是,绝大多数荤腥,必须趁热吃,一凉,不但风味尽失,再遇上浮油凝结,看一眼都不想吃。想起在广州常吃的一道菜来——豆豉鲮鱼焖苦瓜,更准确的说法,要在前面加个“隔夜”。他们说,苦瓜隔夜,不但苦味消失无踪,而且滋味无穷。这菜于大暑十分相宜。

苦瓜剖开去籽,切成麻将块。蒜切大粒。打开罐头,取出鲮鱼。锅烧热,把罐头底的油和豆豉倒进去,煸出香味,放蒜粒同炒。倒入苦瓜块,跟豆豉鲮鱼中火炒三分钟。口重的话,可以放酱油,我通常不放,豆豉和鲮鱼本身的味道也够了。转最小火,盖上盖子焖10分钟,关火。静置放凉,就可以大快朵颐。这道菜真是夏天煮妇的恩物。材料备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豆豉鲮鱼罐头、苦瓜和蒜。做法超级简单,在灶头操持的时间,几乎不到5分钟。剩下的,只需要耐心等锅慢慢凉下来就好。苦瓜吸收了豆豉鲮鱼的香味,焖得又软又糯,一丝苦味都不带,我一个人可以吃一大盘。其实不必真隔夜,中午做下午吃,刚刚好。如果晚上做好想第二天吃,一定要放在冰箱里。这道菜,冰箱里拿出来直接吃,嘴巴里是满满的油香和凉意。当然,做这道菜对锅有要求,传统用砂锅,是取其保温性能好,关了火用余温把苦瓜焖软。我最爱用铸铁锅,甚至小火焖的那十分钟都可以省了,直接关火,剩下的全由它发挥,从不失手。这道菜在广州叫“豆豉鲮鱼焖苦瓜”,粤语格外讲究口头避讳,很多词都改了说法,比如猪舌头,要叫猪脷,猪肝要叫猪润,舌(音同蚀)和干都不喜欢,就用相反的词去命名它,于是有了脷(利),有了润。至于苦,当然也是人避之不及,代之以“凉”,南国溽热,“凉”就是个好词儿。最家常的汤水,叫清补凉。我是在广州生活以后,才接受苦瓜的。记得有一次,因为牙疼,什么也吃不下,饿了两天了,闺蜜煮了一锅苦瓜排骨汤,那碗汤落肚,不但解饥疗饿,而且不到半个小时,牙竟然也不疼了。广东人相信苦瓜下火,夏天还有人喝苦瓜茶的。我虽然将信将疑,但从此爱上苦瓜,尤其是豆豉鲮鱼焖的这种。也是在广州,学会了吃豆豉鲮鱼,还被邻居阿姨教会了买甘竹牌。这两个字,甘是闭口韵,要读kam,竹是入声字,粤语是zuk。粤语发音跟普通话差了十万八千里,第一次听,愣是没想到哪两个字,阿姨随手从橱柜里拿出一盒给我看,后来才知道,很多广州人家里会常备几罐这样的鲮鱼罐头,焖凉瓜用它,炒油麦菜也用它。鲮鱼其实是很便宜的鱼,个头长不大,刺还多得要命。但珠三角地区,愣是把这种鱼发挥到了极致,把鱼肉取出剁碎,塞回完整的鱼皮里,就是酿鲮鱼。菜市场里,也一定有个摊档,卖鲮鱼肉饼、酿鲮鱼馅的尖椒、苦瓜之类。至于豆豉鲮鱼罐头,据说是背井离乡下南洋的广东人,把鲮鱼煎香,加了豆豉,用油封住,可以吃很久。现代做成罐头,更是骨肉全酥,就算不炒菜,细细切了跟豆豉混在一起,下粥拌饭也是极好的。呡一粒豆豉在嘴里,那滋味,很广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