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有大爱心
荔湾区兴贤坊20号“华林街为老服务站”的三楼天台上,藏着一个小菜园。1月7日下午,65岁王炎苏和59岁的陈月英在此忙着翻土施肥。
过去近一年时间,无论狂风暴雨或是过年过节,她们和其他三位“老伙伴”每天都坚持轮流打理菜园,但她们不为享用菜园的成果,蔬菜全都送给了社区里三无、孤寡、独居的老人。
帮扶:一把青菜,收获温暖
当天下午,在菜园摘完菜,王炎苏和陈月英又接着把新鲜蔬菜送到困境长者的家中。一把青菜虽不算贵重,却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同样能温暖人心。
她们敲开了95岁钟婆婆的家门,这位高龄老人刚洗完澡,气色不错。“太感谢你们了,种的菜非常甜,可惜哟,你们看看我还剩几颗牙齿呀。“钟婆婆性格爽朗,开玩笑一般指着嘴里仅有的几颗牙齿。
“那您就煮的久一些,慢慢的吃。”她们一直聊着着老人的饮食,甚至说起天南地北的美食。直到临走时,还一直叮嘱钟婆婆要多吃一些鱼和蛋。
“婆婆,我们来给您送菜了,这可又是自己种的。“陈月英热情的喊道。今年90岁的陈婆婆独居在福音坊,她听力严重退化,已经听不到招呼声。但她一看见她们的身影,便喜笑颜开,”太感谢你们,快进来座吧,我耳朵听不见,不好意思。“她抱歉的说。
“没有关系,我们老了,还不一定有您身体这么好。“陈月英凑在陈婆婆耳边,有意提高了音量。陈月英今年8月也即将年满60岁,因此特别能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总能找到一些共同话题,聊起不少家常话。
“我现在买菜煮饭也是一个人,有时候也挺辛苦的,你们带些菜来,我心里是特别高兴的。”陈婆婆不舍得道别,双手一直抱着她俩的手,不断叮嘱着“再次再来”。
根据《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荔湾区老龄化率最高,已达26.8%。发动年轻活跃长者,帮助社区困境的年长长者,是菜园运作的初衷。
五位长者“轮值”照看菜园风雨无阻
平方米的天台上,在8块用小围栏围起的菜地中,油麦菜、菜心、生菜等郁郁葱葱。华林街道办民*科科长陈丽华说,天台上本来要搭点竹架,种点要送给老人们的瓜果,但是害怕一次台风就把所有吹的七零八落。“我们改成种菜,爱心还是没有变。”
此前,这里却是供老人活动的乒乓球场,可天台风大,球容易落到楼下,来的老人一直不多。
“我们想更好把空间利用起来,组织热心的长者义工种菜,再送出去,这也是更好的方式。“陈丽华说,菜园子在年3月启动,该年10月结出的第一批果蔬已经全送到困境长者手中。
在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组织下,王炎苏、陈月英、劳丽芬、陈新喜、骆智玲五位长者义工长年担负起照看菜园的任务,她们排了值班表,上午来一次,下午来一次,不曾间断。
赠人“青菜”自己也收获快乐
“我们是喜欢种菜的,天天都保证有人来菜园,风雨无阻,尤其把菜送给孤寡老人时,她们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也高兴。”陈月英说。
王炎苏告诉记者,五位老人有一位住在海珠客运站附近,光是车程便需要半个钟。但为了菜园子,也不嫌路远。
种出的蔬菜虽是送人,但五位老人也确实付出了真心。她们用水果做成酵素肥料,保证种植过程中的纯天然、无污染,让收到蔬菜的老人不仅开心,而且吃的放心。
天台的楼下是老年饭堂,长者义工们还委托食堂厨师收集洗米水,用于灌溉,因为洗米水有限,不能覆盖全部的菜园,为了轮流将洗米水浇到不同的菜地,老人们便选择每天都来打理。
曾经因为种植经验不够,菜园子收成不好。为此,街道办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还专门请了专业种植公司给义工做长期培训,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每逢1月、4月、7月、10月的第一周,都会邀请有种植专业知识经验导师教导种植知识,并且总结上一种植周期情况经验,并安排下一周期种植品种。
小小菜园也有“小目标”
五位老人多数年过六旬,打理菜园是件辛苦差事。比如浇水时,就需一步步提着沉重的水桶,每一次弯腰浇水和翻土,对身体也是一种考验。
体谅到“老年义工”的热心与辛劳,华林街道办民*科向福彩公益金申请了两万元资助。在年10月,菜园里引入现代智能化的灌溉工具,这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种植系统,可根据比例,自动将水和肥料进行调配。
灌溉管道已经延展到园地里,老年义工可“一键式”打开系统阀门,浇水施肥工作便自动完成。
陈丽华说,菜园未来的种植面积还会扩大,并且还会采用“远程监控”系统,进一步减少长者义工的压力。
这个小菜园有个小目标,就是在年,让超过名社区困境长者,定期获得种植的蔬果,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龙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廖嘉明
星标广报君
想第一时间找到广报君了解最新资讯?
办法很简单,
先找到广报君,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