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部分释惑内容是以前为部分蹊友解疑过的,但现在很多蹊友找不到原来的文章了,现综合出三个蹊友问的较频繁的疑惑点,集中答疑。
01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有什么不同?
在实际学习与解题中,经常会看到诸如以下问题:东北大米生长期长,品质优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期长,一年二熟到三熟。这让很多人迷惑。其实前者指的是生长周期,后者才是生长期。高中地理教材中没有把农作物的生长期区分的那么清楚,不知道是教材编写的失误,还是有意而为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生长期其实包括两层含义:
一、可供植物生长的时间周期(和热量相关,热量足,生长期长。生长期长,农作物可以一年成熟好多荐。),这个一般是真正的生物学上的生长期,高纬地区生长期短,低纬地区生期长;
二、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周期,这个准确叫生长周期,即一熟的时间,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农作物的生长期。
比如同样的一种农作物,在东北地区可供植物生长的时间周期短(一年一熟),但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周期长,所以农作物的品质较高。
02
什么是土壤中的“墒”?怎么保墒?
在做一些涉及到区域农业类的题目时,经常会提到保墒,在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那一章的苏联农垦区中也提到了保墒,可什么是墒呢?
墒是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通常所说的墒情就是土壤湿度的情况。一般墒情是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在我国多指旱作农业区土壤的含水状况。
所谓保墒就是设法减少耕层土壤水分损耗,使存贮在土壤中的水分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最常见的保墒方法就是在农田表面铺设覆盖物(如秸秆、塑料薄膜等)、耕地或播种后将土壤压实密封保持土壤水分等方法。
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暄土”,暄土即松软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再能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被子”,把下层水分牢牢地“捂”在土壤中。
03
何谓“潜热”?什么是潜热输送?
物质在物态变化(相变)过程中,在温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吸收或释放的能量称为潜热。
当水汽在空中受冷而凝结(凝华)时,会把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空气的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如果在下垫面(地面、海表面等)上发生凝结(凝华)时,会把潜热释放出来,提高下垫面的温度,这种地表面和大气层之间通过水汽相变引起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潜热输送。
比如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露水或者霜,从气态变为液态或者固态,在这个过程中会散发出一部分热量进入大气层,这就叫做潜热输送。
潜热输送的重点是没有温度变化,只有物态变化,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水沸腾时候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只是物态发生了变化。
与潜热相对应的就是感热输送,就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量输送。
欢迎大家提问,小蹊将尽自己最大能力给大家集中释惑。
留言时要尽可能将问题描述清楚哦。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