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蔬菜减产三分之一,但“减产不代表减收”
岳雪龙告诉记者,今年秋季,阴雨天气多,导致花芽分化不良、根系不好秧苗早衰,土传病害也较多,蔬菜普遍减产三分之一左右。受灾严重的农户,及时补种了油菜、甘蓝等耐低温、生长期短的作物。“补种的蔬菜产量肯定不如往年,但减产不代表减收,这些蔬菜价格较高,效益不低。”
◎菜商:渠道稳定比一时赔赚更重要
“这段时间受天气影响,菜豆类广东主产地的出货量少,收货的价格高。价格高了,消费市场就卖不动货。再加上本地蔬菜灾后补种,刚好赶在这个阶段集中上市,进一步影响了行情。今天一箱货涨了几块钱,但还是赔钱。”明知道赔钱,生意也要正常进行,赵守田告诉记者,他们看的是11月到明年3月这一季的整体收益,供货和销售渠道的稳定比一时的赔赚更重要,这也保证了市场供应量的相对平稳。
◎合作社:稳定的品质,稳定的客户,稳定的价格
不仅“买全国”“卖全国”,还可“种全国”。一些合作社,输出种子、技术、人才及种植模式,使外地产区与物流园大市场更紧密地联结,增强了调配各地更多货源参与平衡市场供需的能力。
稳定的品质,造就了稳定的客户,也成就了稳定的价格。客户的订单通常会在前一天下达,社员们也会在这一天报上第二天大概的出货量,孙彦忠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客户协商,保持供销的相对平衡。
◎销售渠道:差价装进了谁的口袋?
根据寿光蔬菜指数,12月17日,西葫芦的批发价格为每斤1.23元,济南某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价格为每斤4元;尖椒的批发价格为每斤2.1元,某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价格为每斤11元。品相差不多的菜品,价格却大不同,这些差价装进了谁的口袋?
有经销商告诉记者,蔬菜从寿光发到济南,包装费每斤要加0.2元,运费每斤约0.15元,超市的房租、人工等运营费用也很高,不赚钱肯定不可能做。
■文章全文
这个秋冬,涨涨跌跌说菜价
市民想要吃得好,菜农想要腰包鼓,更好熨平蔬菜价格波动,需要进一步思考
□本报记者陈巨慧
实习生牛一冰邢开月
今年秋冬,菜价涨涨跌跌,“菜篮子”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