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麦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门头沟北齐长城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1#

北京门头沟北齐长城调查报告


在2007——2011年全国长城普查中,门头沟区境内可以确认的明前早期长城共有5段:雁翅镇马套村北洋沟长城、雁翅镇大村北西岭至德胜寺长城、雁翅镇房梁村长城、清水镇江水河村东灵山长城、雁翅镇马套村旁路沟东台岭长城。门头沟区长城普查小组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指导验收后确认这5段墙体均为北齐长城,总长度约7000米。


据《北齐书·斛律金附于羡传》载:后主高纬天统元年(公元565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有学者认为库堆戍就是三堆戍,即今天山西静乐县内长城的东面。它们的建筑方式正如文献中所载的那样:“斩山为城”、“断谷起障”。这里的“城”我认为是“墙”的意思,即城墙或长城的略语。不经过实地考察,很难理解什么是“斩山为城”,还有对“断谷起障”含义的理解也是如此。这两种建筑形制应该是北齐晚期修筑长城的重要特征。


经过多次修建的北齐长城基本可连缀成两条主线,一条为北面的外边,自今山西西北芦芽山、管涔山向东北延伸,经大同、阳高、天镇北境入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境,再沿燕山山脉东南方向经北京、天津、唐山市境入秦皇岛市山海关抵达海边。另一条是南面的内边,其西起山西西北偏关一带东南行,至武县转向东北,沿恒山山脉东来进入河北省内,再沿太行山北上折向东,行经北京西北部——即经过门头沟、昌平,在昌平居庸关南口处与外边长城相会。


门头沟境内的北齐长城属于以“斩山为城”方式修建的有:清水镇江水河村东灵山长城的东南段和雁翅镇房梁村长城。这两段墙体原来是两段自然山脊,用人工砍凿削劈后得到的山石进行垒砌,以自然山险(多为巨大的山岩)进行连接。实地调查可以发现,那些如今已经坍塌的墙体全部是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山石构成,远远看去,好像是一道山脊被刀斧切成碎豆腐一般。


东灵山长城墙体总体走向为由西向东再向东南再折向西南,呈一弧形。墙体遗迹距灵山主峰244米,呈碎石垄状,新修的石路将位于鞍部的一段长城拦腰截断,石垄近似东西向,南北宽12.2米,南向高度为0.6米,北向高度为1米,山顶长城遗址与一层平台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相连接。由平台西北角伸向西南的长城遗迹,沿山顶西侧山坡延伸,顺山脊渐行渐低,依山势时断时续,消失于远处的山峰之后。


这段长城向西通至西灵山,与河北省的明前早期长城相连接。由城堡东北角向东南延伸的长城遗迹,先向东,经平缓的山凹后,抵达距主峰数百米处的一座小山峰顶,然后转向东南。从形制、规模和与长城的相互位置看,山顶上的一层平台应是北齐长城沿线的一处城堡旧址,是北京地区最高的长城城堡。它在后代被人们用于建造寺庙,成为北京地区地势最高的庙宇。平台地面上散布着大量房瓦,年代似为明清时期,应是寺庙的遗物。


峰顶东、北两面地势和缓,有人工修筑的两层方形平台,台阶位于东面。下层平台边宽约29米;东部边缘有石砌护墙痕迹;北面、西面的碎石带散落在平台以外数米的范围内,应该是山顶墩台坍塌后散落形成;南面地势隆起处可见一道坎,应是南部墙基。平台南面岩石突兀,下临陡坡。


沿山脊上石垄向东行进,到达一小山头,上有一座较大的方形碎石堆,呈坑状,大部已坍塌。方形遗址直径1.7米,残高约1.5米,内部空心,东西两面与长城遗址相接,从东灵山顶至此长城墙体长约1077米。


从此往东南的墙体遗迹就是典型的“斩山筑城”,长约1500米的山脊被分成9段,那些墙体的块石一看就不是从别处运来的,而是山脊原来所有,连接墙体的山险——巨大的山岩根部尚能见到人工砍凿的痕迹。


房梁村长城尽管仅存遗迹,但在很多局部依然能见到刀斧砍削山岩的印迹,墙体从昌平与门头沟东北交界处沿山脊构筑约1658米,然后往西南向下拐,海拔下降约60米,可见墙体痕迹约500米,抵达一个垭口,南北向的南涧沟(宽约3米)从此通过,对面为峭壁,不可攀。东北端横隔公路,与不远处山脊上的昌平北齐长城遗迹相对,该处遗迹经发掘曾出土了北周时期的钱币,可推断北周时曾经利用过这段长城。


如果说“斩山为城”的建筑方式减省了人工搬运量,那么,相对而言“断谷起障”的建筑方式则增加了人工搬运石块与夯筑垒砌的工序。所谓“断谷起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工垒砌墙体横断山谷形成屏障。通过实地考察,凡是属于“断谷起障”方式形成的墙体,做工要比“斩山为城”的墙体形制要精细些。一般先要夯平墙基,接着用碎石和土为墙芯,外面包以块石进行垒砌。


门头沟境域内雁翅镇大村北西岭至德胜寺长城、雁翅镇马套村北洋沟长城、雁翅镇马套村旁路沟东台岭长城就属于“断谷起障”类型的墙体。


北西岭至德胜寺长城属于大型的“断谷起障”,通过山险(西岭尖西边的峭壁)的连接后,整个墙体约2100米。此次我们共做了3处墙体剖面:(1)最西处剖面:墙体断面现高1.3米,底部宽6.3米、上部宽4.2米;(2)中间路口剖面:现高1.6米、底宽4米、上部宽1.2米;(3)东处剖面:现高1.3米、底宽4米。这3处剖面的墙体结构均为自然基础,两边采用不规则山石错缝相互叠压垒砌,中间用碎石和土填芯。墙体东北面是大村——相当平整的谷地。


马套村旁路沟东台岭长城则为小型的“断谷起障”,现残长75米、宽3米、残高1.2米。西北向为慢坡,高约50米,下面有通往昌平的旁路沟经过,东南向为一平台,南北长约70米,东西长约50米。这段墙体为块石垒砌,没有填芯,手法与“斩山筑城”相似,但并不是直接砍削山脊,而是从别处搬运石块进行垒砌。


马套村北洋沟长城是典型的“断谷起障”。从两边石壁山腰处往下至谷底,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弧形墙体,为土石堆砌,下层为土夯,中间为碎石和土填芯,上面及两边为石块垒砌。墙体从东南较低处往西北延伸,坡度约20°,抵达最高处约10米时坡度逐渐变陡,最陡处约45°,西北点墙体宽3—4米,墙体坍塌漫散严重,随处可见坍塌后的石块。东南点墙体宽约2.6—2.7米,墙体自然坍塌后的坡面西面高约3米,东面墙体下接自然山坡,坡面高约16米,墙体东面的山坡最低处有人工挖掘的沟槽,宽约5米、长约50米。墙体西面为扇形平台,最西处边缘有垒起的土埂,高约0.5—0.8米,平台最宽处东西长约45米,平台南北长约60米。断崖南边的墙体尚可见遗迹,断崖南面的墙体构筑形式与北面的一模一样,墙体东面坡下也有人工挖掘的沟槽,该段墙体长约30米、宽有2—3米、残高约1—1.5米,墙体坡度从北往南约40°—50°。东面坡面较深,且有南北向的沟槽,据专家解释,这是明代长城常用的手法,也就是说,这段墙体可能被明朝利用过。


北齐修筑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门头沟明早期长城的走向有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北—南,基本防御方向可以确定为北与东。对于北方的防御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东面的防御作何解释呢?因为当时北齐所要防御的重点在如今的山西太原、河南的洛阳与河北的临漳县(当时的邺城),而当时的门头沟地区的东面不是像辽金以后建有大型都城,极可能是一片开阔地,一旦居庸关被突破,那么通过门头沟的山路,可以抵达河北与山西,而且不易被发现。公元563年突厥曾发动20万兵民毁坏长城,564年又几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恒(今山西大同)州境,这才使北齐在天统元年间对之前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另外,位于门头沟入山不远的王平镇河北村有东魏武定三年刻石,上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讫功”字样,共4行,49字。该文记载了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远将*在此处驻*筑城之事,如今刻石所在的山坡地上还可依稀见到夯土墙基的痕迹,我认为,刻石文中的“城”与“斩山筑城”的“城”均为城墙的意思。因此,这块刻石是门头沟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修筑长城的有文字记录的实物遗存。(顾大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